正确饲养观赏鱼可预防疾病发生
正确饲养观赏鱼可预防疾病发生
我们都知道,只有日常的饲养方法科学正确了,才能使鱼儿健康成长,并且还能预防疾病,对于新手来说,究竟要如何做到正确饲养呢?
一、适当投喂饵料
投饵不可过量。

饲料供应过多时,残饵在水中容易变质,污染水质,使水质恶化,引起有害细菌的繁殖,病原菌侵入鱼体致病。
发生营养障碍时,要立即补充综合维生素。
饲料变质,易引起鱼体营养障碍与内脏机能障碍,降低鱼体抵抗力
二、保持水质新鲜
每天少量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必须注意水质,并调整好PH值等。
水族箱的水因鱼而异,保持不同的温度,一般来说,热带观赏鱼保持在22至28摄氏度。
三、重视鱼箱水温
温度变化缓慢,既使超出了适温范围18至34摄氏度之间,且变化的时间约在5至6小时之内,一般还不致伤害鱼体。
为了防止温差变化剧烈,最好采用自动控温的加热管。
热带鱼最怕的水温剧变,水温差距太大,鱼受到过度的刺激,就易患病。
四、正确换水清洁
长时间不换水会造成水质变坏,水中的氨和硝酸盐含量过多,鱼容易生病,但大量的换水和清洁滤材,也会使硝化细菌难以繁殖,对调节水质不利,而自来水应除氯。
在冬季,水族箱的水要与在水族箱中原来水温度一致,因温差会使鱼感冒。
五、防止鱼体外伤
在倒换水、繁殖分缸、捕捞、挤卵、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容易碰伤鱼体或使鱼受惊跳落地,造成鱼体皮肤受伤出血或脱鳞裂鳍等外伤,挤卵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六、运输鱼要小心
刚刚经过运输的鱼,为防止其有外伤感染,最好将呋喃剂之类的抗生素放入水族箱中,将鱼浸泡2至3天,或用食盐水浸泡2至3天,换水时不要用水流直接冲击鱼体。
七、避免过度饲养
不要在水族箱中饲养过多的鱼,饲养密度高,容易使水质恶化,产生疾病,也容易造成缺氧死亡。
在狭小的活动空间里,热带鱼的成长会非常缓慢。
八、细心换水捞鱼
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後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
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观赏鱼有白点病
首先什么是白点病?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所以也叫小瓜虫病,是十分普遍和常见的鱼体疾病,它的繁殖和传播能力极强,但只会寄生在活鱼身上。
其实白点病绝非甚么不治之症,只要能及早发现和处理得适当的话,死亡率近乎零。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想要有效地预防和对付白点病,就先要稍稍深入了解一下这种寄生虫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就整体而言,小瓜虫对鱼本身有两大致命的地方:
会严重破坏鱼身表皮上所分泌的保护粘膜,导致鱼体受损,再令其失去抵拒能力若生在鱼鳃里面,会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导致缺氧,再而令其窒息发病时,通常会从鱼鳍或鱼鳃等开始长出白点,然后一直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份。
发病初期会令鱼出现食欲不振、蹭缸、神情呆滞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会有呼吸困难、身体腐烂、甚至会有出现血斑等症状;
若一直放任不管的话,死亡率是100%。
有一点不可不提的是,并非所有的“白点”都能用肉眼清观察到。
如果在病发初期,白点是从鱼鳃内开始生长,那就往往会很容易逃过肉眼的发现;
等到白点扩散到鱼身的其他部位可见时,好有可能巳经进入了病患的第二或第三周期。
所以如果大家发觉缸中的鱼有上面所讲的初期症状,但又看不见鱼身上有任何白点时,也千万不要大意,最好多加留意和观察。
小瓜虫的生命周期在开始时,小瓜虫的孢子会钻入鱼鳞下,寄居在鱼的表皮上,然后从寄居体的血和表皮细胞中吸取营养并生长至成虫。
由孢子生长到成虫,大概需要2至40天的时间,主要由温度而定,当温度越高,成长的速度就越快;
而过程中小瓜虫会在鱼身上产生一个个直径大约0.5至1mm的白色脓包以作为居所,亦即是大家所见到的“白点”。
当小瓜虫成熟到可以繁殖的时候,脓包会破裂,成虫会被排入水中,其间自行分泌出一层厚厚的包囊作为保护,并会安顿在鱼缸底床上,再开始快速地进行细胞分裂。
就一般而言,每颗成虫都能够自我分裂成为上百至上千多个不等的小瓜虫孢子。
当完成分裂后,这些孢子会被散播于水中,试图去寻找新的寄居体。
小瓜虫孢子的生命最长不会超过96小时,即4天,也要视温度而定;
温度越高,寿命就越短。
过了时限仍找不到寄居者的孢子,会一一相继死去;
而那些能够找到寄居者的孢子,会再次钻入鱼鳞下直达鱼的表皮,继而开始下一次的生命周期。
白点病会传染吗?这个是肯定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多快?那就要看缸中养鱼的密度而定。
要知道缸中的每一条鱼,都可以成为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媒体;
媒体越多,所能够生产的成虫就越多,直接加快缸中小瓜虫孢子的增长速度,白点病散播的速度也自然会相应地加快。
再者,一个高密度的鱼缸,由于鱼多但活动空间有限,也会令鱼体暴露于小瓜虫孢子下的机会率大增,病患的比率自然也会比一个低密度的鱼缸要高。
所以,可能的话,最好不要“超养”。
因为若爆发白点病(或其他一概会传染的鱼病)的话,一个高密度的鱼缸比起一个低密度的鱼缸,更难控制病情,死亡率会更高,需要用来控制病情的时间也会更长。
情形就等同我们的世界爆发流感病毒一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病毒会传播得更快,患病率和病情也会更为严重。
导致白点病的原因有很多鱼友一直有个错觉,以为缸中水质差、水温骤变等因素,就是自然导致鱼生白点病的主要理由。
其实以上通通的都只是“诱因”,真正导致白点病的“主因”,是源自外来感染。
道理很简单,白点病是要有小瓜虫的存在才能引起的,若缸中并不存在它的成虫或孢子,或在过去的两个月内未有发生过白点病,那么无论水质有多差,或水温骤变得有多厉害,根本没有发生白点病的可能。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从外来引入源头;
而最普遍的源头,就是来自新买的鱼和草或任何取自水族店展示缸里的沉木或石头,野采的小鱼等,当中可能巳经附有小瓜虫的成虫或孢子,若果在未经任何检疫的情况下就入缸,它们自然也会被一同带入缸中,直接为白点病的爆发打开序幕。
如果序幕真的不幸被打开了,白点病会否随之爆发,那就要进一步视乎整缸鱼在当时的健康状态了。
一条健康的鱼,本身的扺抗力强,就算暴露在少量的小瓜虫孢子之中,亦足以有能力避过它们的攻击;
假若真的不幸被感染,也不会一下子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亦会较短,完全康复的机会也较高。
相反,若鱼本身健康欠佳,抵抗力随之而弱,那就自然会受到小瓜虫孢子的任意攻击,令病情往往一下子变得相当严重,而且可以完全康复的机会也较低。
会导致鱼扺抗力转弱的理由,即是之前所讲的“诱因”,主要有以下三项:鱼缸管理不善→令水质变坏,慢性地使鱼的健康受损(就好比:每天强迫你在空气污浊的地方生活,健康自然会一日比一日差啦……)水温骤变→会增加鱼所承受的压力,即时影响其内分泌,导致鱼身保护黏膜分泌失衡,令其抵抗力瞬间下降(就好比:大热天时,忽然由很热的当街走入很冷的商场,一热一冻,很容易感冒……)养鱼密度过高→“超养”,令鱼的活动空间缩细,运动量随之减少,自然会慢性地损害鱼的健康(就好比:医生都说,适量的运动,能有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等作用,病痛自然都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