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观赏鱼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观赏鱼不像其他宠物有专业的医院,当观赏鱼生病需要用药时,让很多并不懂观赏鱼疾病的养殖者无从下手,这也导致很多鱼儿因为误用药物而死亡,所以在养殖观赏鱼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观赏鱼的用药以及方法,以防导致不良后果。
一、鱼药的分类
1、卤素类:

如漂白粉,氯溴制剂,二氯制剂,碘制剂,等这类药物能有效的抑杀细菌,尤其是有机碘是现在公认的有效抑杀病毒的药物
2、重金属铜类:如有机铜,硫酸铜。
硫酸铜在杀死原生动物方面的功效相当的显著但是有一点就是毒性比较大。
有机铜就能在不影响效果的同时弥补这点。
3、农药类:常见的有敌百虫等,此类药物效果显著在经济鱼类养殖和观赏鱼渔场常用,但是家庭观赏鱼用的较少。
4、呋喃类:呋喃西林,多用于体表消毒。
呋喃唑酮,多用于肠炎,但是有副作用。
5、抗生素类:
这是一类最有效的抑杀细菌,病毒和霉菌的药物。
但是要谨慎使用,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而使药物失效。
常见的有青霉素:
对细菌,病毒,霉菌都有很好效果。
庆大霉素:
效果与青霉素差不多常与其交替使用。
土霉素:
对细菌,病毒的抑杀效果极好,见效快但是最大缺点就是霉菌对其免疫。
红霉素:
用的不多,常见都是外用如烂肉,烂鳍。
其特点在于产生抗药性来得快,一般用药3天后基本就会失效,约两个月以后才可再用。
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是注意替换和混合使用以避免病原产生抗药性。
最好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使用
6、中草药:这是新兴的一些鱼药,具有药效高,见效快,无毒害的特点。
常用有大蒜:大蒜素抑制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
对多数致病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其水浸液可杀灭原虫,主治细菌性肠炎和竖鳞病。
治疗时可拌铒料中口服,也可浸洗有病动物。
还有大黄,黄连等等。
7、其他类:高锰酸钾:强氧化剂,常用于药浴和新鱼检疫,极不稳定,要现配现用。
硝酸亚汞:白点病的特效药。
孔雀石绿和亚甲基兰:常用于治疗水霉和消毒,对一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富尔马林:药性烈,多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食盐:万能鱼药,而且能促进鱼的食欲。
是鱼迷的最爱。
二、如何选择用药
1、弄清患病病原的种类:一般鱼类患病的病原体主要有植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肠炎,烂腮等。
还有就是动物性疾病引起的疾病,如:白点病等。
在治疗用药前应该先弄清是哪一类病原体。
根据上述的药物的药性进行选择出适合的药物,然后再确定是什么病,对以选出的药物作进一步的选择。
2、疗效显著:所用的药物要在短期内使病鱼尽快好转和恢复健康,以减少生产上和经济上的损失。
一般应选择规范性大厂生产的鱼药,技术力量强,批号生产规范,质量可靠。
3、安全性能好:所用的药物对鱼本身的毒副作用小;
对环境的影响小,对人体的健康不构成威胁。
最好使用绿色环保型鱼药。
4、使用方便:所用的药物操作简便。
三、用药的方法
1、全池泼洒药物:这是观赏鱼治疗最常用的方法通常在轻微鱼病或发生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时使用,一般使用一些如甲基兰,呋喃等毒性小的药物一般在下药时要取出活性碳并在三日后局部换水。
2、药物浸浴:将鱼集中在高浓度的容器或小水体内进行短时间的药浴,以杀灭鱼体表和鳃丝的病原体。
浸浴时间要根据药液的浓度、温度和鱼体的规格、数量和忍耐程度而定,要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要看住鱼不可离开,如发现鱼有浮头,翻白,浮躁等现象时要停止药浴,通常在治疗交较顽固的疾病使用一些药性强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时使用此法。
3、内服药物:将药物均匀地拌入饲料中或制成颗粒料投喂。
内服药饵前应停食1~2天,让鱼处于饥饿状态。
投喂药饵要注意投饵方式,饵料要撒的均匀;
药饵量要适中,保证鱼能吃到足量的药饵。
一般在使用大蒜素一类的药物时使用。
4、悬挂药物:将鱼药装在挂带中,悬挂于食场周围,利用药物较缓的溶解速度,形成药物区,从而达到消毒和杀虫的目的,此法观赏鱼用的较少但效果非常好,有待研究。
四、注意事项
1.长期用药
不可为了使鱼不得病长期不间断地在水中添加抗菌素类药物。
这样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菌株,从而产生抗药性。
而且长期给鱼用药,会使鱼的生理机能破坏容易使鱼厌食,甚至停止生长。
尤其要注意的是呋喃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鱼的肝脏损坏而一命呜呼。
2.见好就收
给病鱼用药后,一般应持续用药一段时间,防止病情反复。
病原体消灭不彻底,会更加重病鱼的病情。
3.超剂量用药
要准确给药,给病鱼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会形成药害,造成鱼药物中毒甚至大批死亡。
4.随意联合用药
当用一种药物治疗鱼病效果不佳时,急于求成,不顾药物的特性,想当然地把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形成“拮抗”效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失效,有些甚至产生毒害物质,危害鱼类。
如:福尔马林不能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
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使用。
5.忽略供氧
用药后病原被逐渐杀死,其尸体在水中的迅速分解,加快水中氧气的消耗。
导致缺氧。
此时要注意持续供氧一是加快药物作用二是防止因缺氧而造成鱼的死亡,前功尽弃。
观赏鱼很多疾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鱼儿也无法表达疾病带来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对观赏鱼的水族箱保持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的滋生。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观赏鱼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如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当就极易导致观赏鱼大量死亡。
本文通过对几个观赏鱼小瓜虫病的病例,结合病原体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在参考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病原体

小瓜虫属膜口目,凹口科,寄生于海水观赏鱼身上的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成虫卵圆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
寄生于鱼体进行分裂生殖,多数为不等分,成虫离开寄主后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停下来在原点转动,分泌一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胞囊,沉到水底和其他固体物上,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300~500个幼虫。
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幼虫破囊时间一般为20h左右。
2、流行情况
咸水小瓜虫寄生在观赏鱼的腮、皮肤、鳍、眼角膜等处,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性鱼类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此病在国外也很流行。
小瓜虫的繁殖温度为15~25摄氏度,常流行于春秋季,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温度有突降时极易爆发。
小瓜虫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26h后就降低,据资料记载,水温26~30摄氏度,孵化后28h的幼虫还没有感染成功的病例。
3、发病症状
有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处都不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不时与珊瑚、岩石、箱壁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若不加以治疗,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在一周内,与鱼体质、水质等因素有关。
4、诊断
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故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也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盆中,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用针头将白点的膜轻轻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出来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判断。
5、治疗方法
病情较重,感染数量较多时,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水箱成15mg/L。
病情较轻且为初次感染时,将水体温度调高至30摄氏度,并保持数天直到症状消失。
另外有研究表明,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对小瓜虫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浓度小于10mg/L时,不仅不能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胞囊的形成,加速繁殖。
只有当其质量浓度达到12mg/L时,才能有效地杀灭小瓜虫。
6、结果和讨论
1、升温法有其局限性,既在鱼初次感染小瓜虫时效果很好,但如果是再次感染,则效果不明显。
在鱼捉到后暂养期间,白点病时有发生,因此升温法使用较多,故一般在鱼感染白点病初期,体上白点较少时可用此法。
2、0.15ppm的硫酸铜浓度足以将寄生小瓜虫杀死。
以刺豚为例,下药第一天无明显变化,
第二天,体表皮肤黏液增加,并呈白膜状,开始连带体表寄生小瓜虫一起脱落;
第三天,白膜继续脱落,脱落处皮肤光洁,色泽度号;
第四天,白膜脱落基本结束,鱼体恢复健康。
也可将病鱼抓至后备治疗,但是要注意盐度变化,水温应和原缸一致。
对于碟类鱼,一般采用原缸治疗,因为其容易受惊而导致后期饲养难度增加。
治疗后应添加水质稳定剂,中和原缸水体中的铜离子,并重建硝化细菌系统。
3、白点病的预防
放鱼前对水族箱进行彻底消毒,开采用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
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精心饲养,增强鱼的体质,水温调至最适状态不要上下变化,特别是大幅度变化;
选择健康状态好的鱼,隔离暂养几天,观察有无疾病,可放入每加仑含有25mg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约2min;
若发现有病鱼,马上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若有硅藻土过滤器,可利用其机械作用,将寄生虫从水族箱中去除,治疗期间,硅藻土必须每天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