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鱼种类及名称
热带鱼种类及名称
热带鱼的种类有很多,龙鱼、七彩神仙鱼、花罗汉、鼠鱼、短鲷、孔雀鱼、神仙鱼、鳉鱼、灯科鱼类、古代鱼类等。
龙鱼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淡水鱼类,学名美丽硬仆骨舌鱼,别称亚洲龙鱼、金龙鱼等,原产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等地河流和湖泊。
成鱼体长40-50厘米,寿命可达数十年,性情凶猛,主要猎食活鱼虾、水生昆虫、青蛙等。

自20世纪中后被开发成为观赏鱼,因其泛闪金属光泽如盔甲般的鳞被和鲜艳的光色及威风凛凛的仪态而备受瞩目,身价飘升到币值数以万计的程度,成为极名贵的观赏鱼之一。
七彩神仙鱼别称铁饼、七彩燕等,体长20厘米,近圆形,侧扁,尾柄极短,背、臀鳍对称。
体呈艳蓝色,或深绿色、棕褐色,从鳃盖到尾柄,分布着8条间距相等的棕红色横条纹。
体色受光照影响产生变幻,光暗时体色深暗,光线明亮,则色彩艳丽丰富,条纹满身。
虽然被叫做“神仙鱼”,但其与神仙鱼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
花罗汉是一种由马来西亚养殖者改良而来的观赏鱼类品种,其实是由台湾发展出来的罗汉鹦鹉交配墨西哥的杂交七彩蓝火口改良而成。
其头形如罗汉突出,所以获得“花罗汉”封号。
体型硕大,不同品种体型略有差异,其最大体长可达42公分,高18公分,厚可达10公分。
一般体型在30余公分左右,可谓庞然大物。
尤其其头上的巨大额头,宛如寿星,十分独特。
鼠鱼是指甲鲶亚科中拟甲鲶属、弓背鲶属、甲鲶属三个属的成员,和异型鱼类一样,体披骨板,胸鳍与背鳍的第一鳍条为硬棘,可借以保护自己,但不同于异型鱼的是鼠鱼身躯两侧的骨板是由上下均等的硬鳞,致密且有规则的排列而成。
此外,鼠鱼还可以利用血管丰富的肠后端呼吸水面上的空气,以度过干旱或者水中溶氧不足等困厄的环境。
短鲷是丽鱼科隐带丽鱼属的鱼类,原产南美洲、西非洲丛林水域,一般成鱼体长4~10公分。
在水族界南美短鲷的定义是原产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的成鱼体长10公分以下的鲷型鱼,这类型生活在淡水中的小鱼体色鲜艳、行为有趣,而且拥有惊人的繁殖能力,是世界上繁殖速度最快的鱼种之一。
孔雀鱼别称凤尾鱼、彩虹花鳉、古比鱼等,为花鳉科花鳉属的一种热带鱼,雌雄鱼的体型和色彩差别较大,成年雄鱼身体瘦小,体长3~4厘米,体色绚烂多彩、体型优美。
成年雌鱼体长5厘米左右,其尾柄及尾鳍占全身的1/3以上,各鳍均较雄鱼的短,较雄鱼体色逊色得多。
性情温和,能与温和的中小性型热带鱼混养,平时活泼好动,寿命较短。
鳉鱼是银汉鱼目中的一个庞大家族,为鳉科数百种卵生顶游米诺鱼,广义上说包括卵生鳉鱼和卵胎生鳉鱼。
适应的水温环境在18~26℃,一般不应超过30℃,虽然有些品种可忍耐接近40℃的高温,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鳉鱼寿命缩短和驼背症等问题。
原产地大多在南、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沼泽和溪流中,亚洲和欧洲也有少量分布。
灯鱼最初为一类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小型灯科鱼类,主要为小型加拉辛鱼,近年由于模拟“热带雨林”的水草造景缸而从西欧的荷兰一直热到大陆,作为水草缸和水陆缸的重要主角。
最初为一类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小型灯科鱼类,由于模拟“热带雨林”的水草造景缸而从西欧的荷兰一直热到大陆,作为水草缸的重要主角。
血鹦鹉别称红财神、财神鱼等,其全身鲜艳通红,有着胖嘟嘟的体形和柔柔的鳍条,颜色红彤彤,十分讨喜,成年体长15~20厘米,体副宽厚,体呈椭圆形。
幼鱼期体色灰白,成年鱼体体态臃肿,粉红或血红色。
强健壮硕,几乎什么都吃,像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
因其食性广且总是吃个不停,加之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要养活很容易。
斗鱼别称铁鱼、黑老婆、月鱼等,主要是指归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丝足鲈科斗鱼亚科的小型鱼类,与其他鱼类相似主要以鳃呼吸,但另有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迷鳃,并因之得英文俗名。
迷器位于鳃上方一腔内,满布血管,空气经口吸入腔内,斗鱼便能靠这些空气中的氧存活于低氧水中。
不同种类的热带鱼,他们的具体特征是不同的。
红白草金鱼的外形特点
红白草金鱼的外形和鲫鱼非常像,如果不是红白草金鱼的鱼体颜色,很多人都很难辨别红白草金鱼和鲫鱼。
红白草金鱼拥有着和金鱼一样的生活习性,都是变温动物,适应力非常强。
金鱼品种红白草金鱼属于草种鱼,是金鱼的原始种类,与金鱼的祖先——金黄色鲫鱼相似,体质强壮,适应能力强容易饲养,是目前大面积观赏水体中的主要金鱼种。
代表品种为草金鱼。
身体侧扁,呈纺锤形,有背鳍,其体形和鳍形均和一般鲫鱼近似,也有的有成双的臀鳍。
观赏鱼感染疾病的生物因素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观赏鱼被感染到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有哪些生物性因素会让鱼儿感染疾病呢?
一、病原体
观赏鱼的病原体有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这些病原体是影响观赏鱼健康的罪魁祸首。
在鱼体中,病原体数量越多,鱼病的症状就越明显,严重时可直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鱼病病原体传染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衍以及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水体条件恶化,有利于寄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其传染能力就较强,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也明显。
如果利用药物杀灭或生态学方法抑制病原体活力来降低或消灭病原体,如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或投放硝化细菌增加溶氧、净化水质等生态学方法处理水环境,就不利于寄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就明显减轻,鱼病发生机会就降低。
因此,切断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的途径,根据观赏鱼类的病原体的传染力与致病力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将病原体控制在不危害观赏鱼类的程度以下,减少观赏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藻类
一些藻类,如卵甲藻、水网藻等,对观赏鱼有直接影响。
水网藻常常缠绕观赏鱼幼鱼并导致死亡;
而嗜酸卵甲藻则能引起观赏鱼发生打粉病。
三、敌害
观赏鱼的敌害主要有鼠、蛇、鸟、蛙、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蛭、青泥苔等。
这些天敌,一方面直接吞食观赏鱼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它们已成为某些观赏鱼寄生虫的宿主或传播途径。
例如,鸥鸟可将复口吸虫病传播给其他观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