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病害
鱼类常见病害
鱼类常见病害,发现鱼病后要及时诊断,找准病因,对症治疗,将患病损失降到最低。
鱼病防治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鱼病治疗原则是“先外后内,先水后鱼,先治寄生虫后杀菌”。

常用防治鱼病方法
(1)内服药饵:
将药物掺拌在人工配合饵料内,鱼通过摄食药饵治疗鱼病。
药饵应随配随用,不可久敖。
药饵多用于病较轻、还能进食的病鱼。
一般治疗细菌性疾病,如肠炎病等。
常用内服药物有:土霉素、呋喃唑酮、酸、磺胺类药等。
(2)药液浸泡:药物按较高浓度与水混配后,将病鱼浸泡在药液中治疗。
适合少数鱼发病时使用,也常用于渔具、器材、鲜活饵料的消毒,以及新购鱼投放前、操作后消毒预防。
浸泡的时间视不同情况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病鱼浸泡治疗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药液浓度、水温、鱼的体质情况和耐受程度而定。
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不能使病鱼出现危险。
病鱼浸泡治疗期间人不得离开,需仔细观察病鱼的反应,若病鱼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捞入等温清水中漂洗。
(3)全缸用药(或全池泼洒):就是在发病缸(池塘)水体中直接用药。
药的浓度较低,通过长时间用药治疗鱼病。
较常用且适用范围广泛,治疗寄生虫类、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疾病均采用此种方法。
适合有多数鱼发病时采用。
(4)注射治疗:用针剂对鱼体行肌内或腹腔注射。
一般用于较复杂病症和名贵观赏鱼。
(5)改善水体环境:用生物制剂、水质调节剂通过调节水体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常用药物
治疗鱼病药物很多,珂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有针对性选择。
(1)细菌性疾病常用药物:土霉素、呋喃唑酮、氟哌酸、磺胺类药、红霉素软膏(外用、涂抹伤口)、青霉素、高锰酸钾、碘液、漂白粉(外用、室外养殖全池泼洒)等。
(2)真菌性疾病常用药物:硫咪杀星、孔雀石绿。
均为外用,全缸用药(或全池泼洒)。
(3)寄生虫类疾病常用药物: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亚甲基蓝、硝酸亚汞等。
均为外用药,全缸用药(或全池泼洒)。
用药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治疗鱼病多是直接在养殖缸中进行,水族箱用药时应注意当时的水质条件,同时准确计算用药量,尽量避免多种药混用等。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
(1)不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用药。
水草对药物非常敏感,大多药物都会引起水草烂根和死亡,特别是呋喃类药物。
(2)注意各种鱼类的敏感药物并禁止使用。
如清道夫对食盐敏感;
敏感药物会很快造成鱼的死亡,必须特别注意。
(3)药效与水温的关系:药效和水温变化呈正相关,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因此,水温低时可适当提高药物用量,水温高时药量宜适当减小(室外池亦有此情况)。
如硫酸铜治疗口丝虫病,夏季只需0.5毫克/升,冬季则需1.4毫克/升,否则影响疗效。
又如对鱼消毒,冬季漂白粉用量为10毫克/升,如果在夏季此用量会造成鱼的死亡。
鹦鹉鱼吃什么起头快吃什么起头快
鹦鹉鱼吃高蛋白饲料起头快,同时吃罗汉鱼的饲料效果会更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硬头鹦鹉鱼受到惊吓,不然它们会出现缩头的现象,这就不利于起头了。
鼠鱼为什么会死
1、水温不适:
鼠鱼最适宜的水温是22-26℃之间,但它们可以生存的水温是20-30℃,如果饲养的水温长期低于20℃或高于30℃,那它们就会有很大的几率死亡。
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最好安装加热棒,保证水温恒定。

2、水质差:鼠鱼喜欢老水,PH值最好保持在7。
0,如果频繁换水的话,容易使它们患上皮肤病。
再者,如果饲养鼠鱼的水没有经过暴晒或其它处理,也会影响鼠鱼的健康,使它们出现死亡的情况。
饲养鼠鱼最好使用困好的水,平时换水的频率可以控制在一周一次,每次换三分之一就可以。
3、喂食不当:鼠鱼会吃鱼缸内的青苔和水藻,如果饲养者平时给它们投喂的食物较多或投喂的食物不易消化,都会使它们患上疾病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