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鱼为什么跳缸
凤尾鱼为什么跳缸
凤尾鱼出现跳缸的情况是因为水箱的水温以及水质出现了波动导致的,鱼儿因为环境的变化出现的不适应。
1、虽然孔雀鱼属温和温带,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但它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当水族馆的水质和环境标准发生变化时,敏感的凤尾鱼会受到刺激,其反应可能是跳出水族缸。
例如,许多人发现孔雀鱼在将氧气吹入鱼缸时会有强烈的跳缸情况。
这是因为水族缸内设备的变化会引起水流、光强、环境声等的变化,从而刺激敏感的孔雀鱼,导致从水族缸中的跳出。
2、凤尾鱼跳的原因可能是水箱内水质波动太大:
当孔雀不能适应时它会跳。
例如,孔雀鱼经常大量更换淡水,鱼缸频繁换水,使整个水箱的水质不稳定。
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孔雀鱼跳缸。
3、孔雀鱼性质温和,可与温和鱼混养:
但是在混合饲养中一定有一些比较凶猛的鱼,这也使凤尾鱼跳了起来,例如清道夫鱼、虎皮鱼等。
4、最后,鱼缸在缺氧时,疾病也会导致孔雀鱼跳跃行为:
当鱼缸缺氧时,孔雀鱼会浮到水面的上层,保持长嘴,通过水面呼吸,严重的情况会导致鱼跳出水池。
所以在闷热的天气里,应该注意鱼缸的缺氧,或者不要提高太多的饲养鱼的密度,或者因为细菌导致鱼生病产生的跳缸。
在饲养鱼儿的时候,水质是否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凤尾鱼养殖方法
凤尾鱼仔的养殖方法为大鱼小鱼分开饲养,水温控制在24-26度之间,水质要保持干净等方法,饲主需要多多注意。
温度:
孔雀鱼的适温在22到26度之间,成鱼一般是控制在22到24度,幼鱼则是控制在24至26度度左右。

有些鱼友鱼友则把幼鱼温度提高到
27、8度,认为这样幼鱼才活跃,食量和新陈代谢增加,才能发育的快,此话说的不假,但这种高温的负面影响却被忽视掉了。
在这种高温下,幼鱼新陈代谢过快,即使吃的再多,也供不上代谢出去的速度快,尤其是钙质,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就可能会出现突发畸形等病症,而且即使是在成鱼后也易发生如早衰、母鱼产后塌腰或公鱼突然塌腰、母鱼产出的子代畸形多等负面情况。
这些例子在大棚养殖时,在夏天高温期繁育出的鱼是最好的例证,有经验的玩家应该都遇到过的。
孔雀鱼留做种亲鱼的,基本都是冬天繁育出的鱼,原因也主要是在冬季水温恒定适宜的。
饵料:
对于饵料来说,主要是指饵料的种类、喂食的量和每天喂食的次数,以及随着鱼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饵料的品种和喂量的调整。
刚出生的子鱼,当天是不喂的,因为一是先使其适应环境,二是有卵黄囊还未吸收完,呵呵,孔雀鱼可是卵胎生的哦。
从第2天开始,最好是以活丰年虾幼虫开口,其营养丰富并易于吸收,又有促进排便的功效。
这个时期使子鱼尽量多吃、吃饱,吃到肚子呈半球型,此时缸中还可保留少许活饵的程度。
兄弟总结了一句谚语是“4周内尽量撑,二月内使劲喂,
3、4个月吃得饱,5月以后喂的少”。
由于兄弟另有工作在身,因此这段时期只能每天早晚抽空各喂2次左右,尤其是早上喂完后在子鱼缸中要略保留少许活饵为好。
在这段时期内,如果按欧美、倭国等专业玩家的标准,每天应喂6到8次,每次间隔
2、3个小时左右,这样的喂法可以供专业玩家去参考。
密度:
对于子鱼放养的密度,缸是40*25*30厘米的,放养的密度在50到60尾左右。
密度过大,水质不宜控制容易发病,千万注意!密度过小,缸大鱼少,子鱼不用抢食会导致兴奋度和运动缺乏,从而到影响生长速度的,这是很多玩家没注意到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般在2周后,就会看到随着子鱼的长大,缸的密度也随着增大起来,这时候如果再不增加空间,就会影响到子鱼的生长速度了。
这时就将它们移到50*40*30的缸中,给它们宽阔的空间,为它们进一步的快速发育提供更好的条件。
到了2个月至3个月大时,在50*40*30的缸中放公鱼在35到40尾,母鱼是30尾,因为公鱼的食量小喂的少,水质便于控制;
母鱼吃的多排泄的多,就得减小密度了。
3个月大时,已经开始合缸了,这时合缸的都是留种的种亲鱼,在40*25*30的缸中一般是放3公2母或4公2母的,空间大了,公鱼也正是放鳍的时候,主人就会看到公鱼的尾鳍和背鳍渐渐的丰满起来了。
在饲养鱼儿的时候,保证有着一个健康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