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
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
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体长为0.35mm~
1.
0mm,体宽为0.3mm~0.4mm。
虫体柔软可随意变形,全身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
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缘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
在身体前半部有一马蹄形和香肠形的大核,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的上面。
胞质外层密布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为圆形,经过一定时间,才开始活动,身体逐渐延长,前端尖而后端钝圆,最前方有一钻孔器。
刚从胞囊内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圆筒形,但不久变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内收缩凹陷。
全身除密布着短而均匀的纤毛,在身体后端还有一根粗长的尾毛。
一个大的伸缩泡,位于身体的前半部。
大核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在身体的后方;小核呈球形,在身体的前半部。
在身体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一个卵形的反光体。
小瓜虫生活史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用药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和胞囊两个时期。
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皮肤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故称白点病。
小瓜虫的生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可进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中止分裂,这种生殖方式不是主要的。
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一种无色透明有弹性的胞囊,一般呈圆形或卵形,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后,虫体在内不断地转动,同时大核慢慢缩短变成圆形,小核离开大核,胞口开始有消失的倾向。
胞囊形成2~3小时后开始分裂,一般在最初为二分法,产生上百个或上千个纤毛幼虫,但有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温度高低的影响,分裂可能出现不均分现象,同时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别。
幼虫形成后,需经5~8小时静息才开始活动,一方面分泌出一种溶化胞囊的酶,使胞囊失去弹性,同时利用钻孔器穿破胞囊而出。
在水温15~20℃时胞囊开始形成幼虫至破囊而出,一般经过23~25小时,水温3~7.5℃胞囊经160小时才能孵化。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
水温在15~20℃感染率最大。
从幼虫发育到成虫须经过一些变化,首先幼虫期只有原始的胞口区,胞口还未建立,随着虫体发育长大,在反光体左方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囊袋形的胞咽,同时反光体逐渐消失,钻孔器也萎缩而消失,纤毛线不仅数量增多,且还有分枝。
大核逐渐延长成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接近大核,呈圆形,最后两核重叠。
小瓜虫病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大,不论鱼的种类,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较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流行期长,水温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发生,更严重危害着金鱼的安全。
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时,才不会发生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的诊断从宏观上观察,小瓜虫病的症状是小瓜虫侵入金鱼的皮肤、口腔、鼻和鳃的表皮组织后,汲取宿主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并产生大量黏液,形成脓胞,肉眼可见鳃、皮肤和鳍上的脓胞即小白点,严重时全身似洒满白粉。
小瓜虫侵袭鱼眼角膜,严重时出现瞎眼。
病鱼独游,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或常在水草、石块上磨擦身体,以甩掉小瓜虫,病鱼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严重时停食乃至死亡。
小瓜虫病防治防治小瓜虫病应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病措施,发现鱼病及时治疗。首先,预防措施有:
放鱼前对养鱼水体进行严格消毒。对小型养殖水体,如鱼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净后,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24~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如水泥池、土池则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
2kg,待pH值达到8左右后再放鱼。
对较大型养殖水体,在饲养期间,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泼洒一次食盐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对较大养殖水体,每个月全池泼洒一次干辣椒、姜,分别使池水呈
1.
5ppm、1ppm。
使用前先将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加水稀释全池泼洒。
2、发现鱼病要做到对症及时治疗。
采用北京宝盛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啄木鸟系列观赏鱼药“白点净”治疗白点病有特效。
使用本品应根据水温来确定使用药量,一般在水温10~25℃时,每100公升水用药
10ml,每天两次,连续用药两天;水温在25℃以上时,用药
5ml,用药5天后换新水;病情严重的水体,
第一次治疗10天后再重复用药一次。
鱼病的防治
鱼病的防治,肉眼观察的主要部位是体表、鳃部,重点观察是否有明显的症状或发病部位,鱼体表有无损伤,体色是否变化,体形是否正常,有无大型寄生虫或真菌等寄生,备外部器官组织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发炎、肿胀和黏液增多等异常状况。
2。
显微镜检查
体表和鳃部是鱼类发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作为显微镜检查的重点。
用于检查的病鱼一般至少应有3-5尾,最好是即将死亡或刚死不久的病鱼,检查部位均需制2-3片标本,检查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以便判断寄生虫的危害程度。
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小型寄生虫,平均每一个视野有数十个以上,就会引起病变。
根据观察的体表症状,可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别是微生物病还是寄生虫病。
(1)病毒、细菌引起的病症。
一般表现为全身性或鳍条的基部充血、出血、溃疡、发炎、肿胀等病。
(2)寄生虫引起的病症。
如锚头鳋、中华鳋、鲺等大型寄生虫肉眼可辨:
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的寄生虫,可利用显微镜观察辨认;寄生虫也可引起体表出血,但一般呈点状,多出现在寄生虫寄生部位。
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字面理解就是鱼身体里有了某种病毒。鱼和人很像,所以很多人病了吃的药,鱼也一样能吃,只是药量要降低而已。举例说明,得过病毒性感冒的朋友一定知道,此病死不了,但是非常顽固。也特别不好痊愈,其原因就在于病毒是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所以要去除很难。
一、症状
表现在鱼鳍,鱼尾存在着半透明状斑点,严重时发炎,充血,最严重时发生溃烂
治疗方法
首先降低鱼受伤的可能、加1%盐杀菌、用杀菌消毒药物涂抹伤处。严重时可用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洗病鱼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但药量一定要把握好,本着宁少误多的原则。
三、防治办法
目前治疗病毒性鱼病比较难,所以一般采取调节水环境的方式来预防,这也是为什么好多高手钟爱底滤,喜爱名牌滤筒的原因了。
科学饲养,做好防治工作,尽可能降低鱼患病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