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得了肺炎怎么办
豚鼠得了肺炎怎么办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一般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常常带有本菌,是潜在的感染源。
豚鼠感染后病菌可存在于上呼吸道,当有运输等应激因素而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

本菌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1.病原
豚鼠的肺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spnemoniae)、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
(Bordetellabronchiseptica)、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pnemoniae)等。
其中以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危害最大。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有运动性。
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物品及呼吸飞沫而被传染。
豚鼠饲料中维生素C的缺乏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引起本菌大量繁殖而致动物发病。
肺炎克雷伯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常成对或短链存在。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和农产品及林产品中,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及呼吸道内也常见,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常于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爆发性流行。
2.临床症状
豚鼠发生肺炎时,虽病原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被毛逆乱,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懒动,出现腹式呼吸,鼻腔有分泌物。
急性型2~3天死亡,慢性型可出现结膜炎,孕鼠流产,吃仔等。
3.病理解剖
剖检可见豚鼠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肺出血、充血、气肿,慢性型可发生胸膜炎,胸腔内有炎性分泌物。
常发生中耳炎,而致豚鼠斜颈。
有时发生子宫肌炎或肝脏坏死。
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可见颈淋巴结、肾、肝脓肿,化脓性胸膜炎,肺“肉芽肿性”实变。
组织学切片可见支气管和肺泡内大量的嗜中性细胞浸润。
4.诊断
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原的分离培养。
将新鲜肺组织涂片或接种培养基,对阳性标本镜检及进行生化特性和血清学特性的检查,从而得到明确诊断。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感染的病料应取自动物发病初期的上呼吸道粘膜。
此时取材特异性较高。
5.预防
应加强饲养管理,利用剖腹产技术,建立清洁鼠群。
尽可能杜绝可引起动物应激的因素。
严格消毒进入饲养区的一切物品。
严禁携带病菌的人员包括饲养人员接触动物。
豚鼠有趣又特别的生物特性
1.喜群居,头大,颈短、耳圆、无尾,全身被毛,四肢较短,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有尖锐短爪,有抓人的习惯,不喜于攀登和跳跃,故可放无盖小水泥池中进行饲养。
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
2.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均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均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

豚鼠是草食性动物,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1/3容积,粗纤维需要量比家兔还要多,但不象家兔那样易患腹泻病。
4.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甚至引起流产。
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死亡和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发生死亡。
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
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
豚鼠属于晚成性动物,即母鼠怀孕期较长,为63(59~72)天,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后即已完全长成,全身被毛,眼张开,耳竖立,并已具有恒齿,产后一小时即能站立行走,数小时能吃软饲料,2~3日后即可在母鼠护理下一边吸吮母乳,一边吃青饲料或混合饲料,迅速发育生长。
最后得说一说,其实豚鼠完全可以当兔子来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