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寻回犬如何训练
金毛寻回犬如何训练
金毛寻回犬如何训练,金毛寻回犬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大型犬。
他的智商绝对是可以和他的颜值媲美的。
如果能够有专业和系统的训练的话,它是可以成为导盲犬的。

如果是家庭饲养的话,只要有得当的训练也是可以让它成为很好的家庭伴侣。
训练金毛犬从小开始
0-4个月:
不要让它自行上下楼梯。
上下汽车时也要小心,若离地面太高(例如后行李箱),不要让它自行上下,要抱它。
4-6个月:可以开始带著它散步(千万不要用脚踏车或机车牵著跑),但是一开始时不要走太远,要逐渐的加长散步距离。
12个月以下:绝对不要让金毛幼犬与其他的狗粗鲁的玩在一起,特别是大狗。
金毛幼犬快速生长的四肢是很容易受伤的。
不要带著黄金幼犬跑步,如此会给尚未完全钙化的骨骼带来太大的压力。
如果你在金毛幼犬12个月大以后要带著它跑步,同样记得一开始时不要跑太远,要逐渐的加长跑步距离。
12个月以上:金毛寻回犬12个月大就算是成犬了。
记得它是猎犬,要有适当的户外运动,以及适当的食物及照顾。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金毛幼犬喜欢游泳但必须逐渐的让它习惯水,最好是你跟它一起下水。
注意在它睡觉前一定要全身都擦乾了,特别是耳朵内一定要保持乾燥以避免感染。
有些狗对盐分(海水)过敏,在海中游泳后一定要尽快的用淡水将其身上的盐分冲掉。
训练金毛犬叼鞋、衔报
1、让爱犬慢慢张开它的嘴,然后您发出“咬着”的指令,再将报纸或其他物品放到它的嘴里,温柔地托住其下巴部分,直至爱犬能明白主人的意思咬实物品为止。
2、让爱犬咬住物品,然后主人用绳子带领前行,令爱犬习惯咬着物品步行,一旦成功,一定要记住给爱犬奖励。
这样重复几次,直到熟练为止。
3、最后就可以尝试解开狗绳,训练爱犬自行前往远处,为主人取过物品来了。
4、爱犬受训的最佳年龄是6个月或者更大一些,当然,不能大到它走不动道的时候。
5、最关键的是要打好基础,先进行随行、坐下等服从训练,爱犬习惯了听您的指示,以后您对它的其他指示,聪明的它自然也能很好地掌握。
6、循序渐进,尽量把步骤拆细,逐步学习,每次爱犬成功做到一个动作,都要给予鼓励,以及多次重复训练至熟练为止。
7、绝不能打爱犬,您要以指令进行训练,给予指令时声调要像小的时候您的父母对您那样严肃,而给予鼓励时声调则要温柔,就像您长大了谈对象那会儿。
8、要注意让爱犬休息,您觉得疲倦还知道买点儿保健品补补,它可没有,也没必要,您的爱犬每个动作每天最多训练15分钟,不然它就会厌烦和疲倦。
培养金毛犬的忠诚性格
1、爱抚是必不可少的,能培养它的顺从意识
给爱犬梳理毛发时,不仅要抚摸头和背部,还要触摸到耳朵和指尖等一些敏感的部位,使它逐渐适应被人爱抚,这样给它刷牙和清洗耳朵时就不会很费劲了。
另外,如果小狗四脚朝天把肚子露出来,就表示它已经“降服”了或是向您撒娇,这时您应该轻轻地爱抚它,以培养它服从主人的意识。
从爱犬幼年时期就经常给它梳理全身,让它逐渐意识到梳理也是一种享受。
2、让它多与人和其他动物交往,培养它的社交能力
如果只让它在家里与家人接触,一旦换了新环境,它会感到紧张。
所以为了培养它开朗的社交技能,要让它从小就多与人及其他动物接触,以积累大量的社交经验。
让它和其他狗狗接触时,为了防止它产生恐惧感,可以先让它接触性格温和的犬类,然后后慢慢和其他犬类接触。
让爱犬与其他小狗边玩耍边熟悉狗类的语言。
3、和它边玩耍边用语言沟通,使它逐渐适应人类
一边和它说话,一边和它玩耍,让它意识到人并不是可怕的动物。
不久,它就会对主人抱有很强的信任感了。
金毛寻回犬口吐白沫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金毛寻回犬是一种非常聪明、忠诚的犬种,非常适合作为家庭宠物。
然而,有时候它们可能会出现口吐白沫的情况,这让主人们非常担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

一、原因
1.疾病:金毛寻回犬可能患有犬瘟、犬狂犬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口吐白沫。
2.热量过高:当金毛寻回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上升,导致口吐白沫。
3.焦虑:当金毛寻回犬感到焦虑或紧张时,它们的口腔会分泌过多的唾液,导致口吐白沫。
二、处理方法
1.就医:如果金毛寻回犬出现口吐白沫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着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2.降温:如果金毛寻回犬是因为热量过高导致口吐白沫,可以将它们移到阴凉处,并给予适当的饮水。
3.放松:如果金毛寻回犬是因为紧张或焦虑导致口吐白沫,可以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例如给予适当的安抚,或者带它们去散步等。
三、注意事项
1.疫苗接种:金毛寻回犬应该按时接种疫苗,以预防犬瘟、犬狂犬病等疾病。
2.饮食:金毛寻回犬的饮食应该健康均衡,避免喂食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免导致口吐白沫等不适症状。
3.环境:金毛寻回犬应该生活在干燥、通风、卫生的环境中,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
总之,口吐白沫是金毛寻回犬常见的症状之一,主人们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它们缓解不适症状,并注意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